中小企業呈現九大變化
11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聯合螞蟻集團研究院共同發布國內首個調研中小企業數實融合實踐的報告,下面小編帶來中小企業呈現九大變化,希望大家喜歡。

中小企業呈現九大變化
該報告由社會科學院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螞蟻集團研究院組成課題組,調研了十幾個省份的近百家中小實體企業后完成。基于此,報告組總結出中小實體企業在“數實融合”進程中呈現出的九個變化、六個趨勢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建議。
報告總執筆人、中國社科院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呂鵬對記者表示,這份報告之所以聚焦中小實體企業,是因為中小企雖“小”,卻是實打實的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穩就業的主力軍。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是一場提質增效的攻堅,也事關產業的未來競爭力。
報告指出,技術人才從“大廠”流向“工廠”、餐飲業黃金地段被重新定義、“微型跨國企業”異軍突起、數字化服務商將成下個風口……這些在“數實融合”趨勢下的變化,正在中國廣大的中小型實體企業身上發生。
在“數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服務業正在邁向數字化縱深發展的階段,如何發揮數字技術對服務業全鏈條和全方位的改造,成為報告的關注重點。報告中總結的九個變化,其中四個集中在數字化程度最高的服務業,分別是:餐飲業黃金地段被重新定義、“微型跨國企業”異軍突起、低代碼開發極大降低數字化成本,以及數字化服務商將成下個風口。
數字技術正在為中小企業帶來新的機遇,更多“小而美”的故事正在發生。比如“餐飲業黃金地段被重新定義”指出在各種數字工具和平臺的加持下,小微餐飲業對經營“鄰居”的重視超過了“門店”,誰能覆蓋并服務好3-5公里內的用戶,誰就擁有“黃金地段”;在外貿領域發現“‘微型跨國企業’異軍突起”,兩個人就能開“跨國企業”,背后是數字技術滲入了外貿的每個環節。
專家普遍認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必須著力解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報告組也發現在制造業領域的兩大新現象都指向技術人才、前沿技術正在加速流向制造業這一趨勢。這兩大現象分別是技術人才從“大廠”流向“工廠”和“區塊鏈技術加速落地第二產業”。比如,前者指的是這兩年技術人才“換道”制造業,尋找新科技的應用場景和商用機會;此外,隨著互聯網平臺的技術進入產業互聯網,“大廠”技術人扎根一線,把工位搬到工廠。
報告聯合執筆人、螞蟻集團研究院院長李振華告訴記者,這兩個趨勢的背后都有平臺企業以數字技術助力實體經濟的身影。在助力服務業中小企數字轉型的“賽場”上,平臺企業是 “中后衛”,支持SaaS服務商做好服務中小微的“前鋒”。
呂鵬說,從九個變化可看出,目前服務業中小企數字化程度高于制造業和農業,但平臺企業的技術能力開始服務第一、第二產業,探索以數助實的多元路徑。“期待他們在這場轉型巨浪中乘風破浪,將區塊鏈、人工智能、隱私計算等前沿技術融合發展,推動實體經濟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進程,為數實融合貢獻力量。”
關于小微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小微企業發展難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是企業規模小,精深加工產品少,科技含量低,缺少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工業企業對財政的貢獻率偏低。
二是由于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缺乏正確的評估,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依然存在,流動資金匱乏仍然困擾中小企業發展。
三是人才缺乏制約企業發展,特別是經營管理和技術方面人才缺乏,造成許多企業管理模式陳舊,缺乏創新意識。
四是初加工和原材料為主的工業產品多,高終端產品和高技術產業比重低。
對策建議:
一是加快結構調整,提升企業競爭力。按照循環經濟和持續發展的目標,以調整、優化和提高為方向,以研發、創新和增值為重點,引導和扶持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工藝水平,促進產業鏈向精深加工延伸。通過提升現有企業,壯大優勢產業,加快構筑結構合理、主導產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運行質量高的企業發展格局。鼓勵中小企業創建自治區級、國家級技術中心,促進產品優化升級,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打造信譽擔保體系,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政府幫助協調專業信貸機構對經營狀況良好、誠實守信的小型企業、個體工商戶實行信用貸款,搭建融資平臺,暢通融資快速通道。由工商聯、行業商會與信貸機構共同對貸款企業、商戶進行信用評估,確定信貸額度,實行貸款聯保制度,切實解決小型企業、個體工商戶融資問題。
三是建設務實政府,全力為企業搞好服務。強化對政府職能部門的教育培訓,提升人員素質,提高服務質量,加大對職業技術學校的扶持力度,合理引導學生、城市下崗工人、農牧區閑散勞力進入職業技術學校學習,努力培養大批具備一定技能的熟練技術人才,向需要的中小企業輸送。同時積極為中小企業的人才落戶、就業、流動等搞好服務,積極鼓勵企業引進高技術人才,切實解決中小企業用工難和人才匱乏問題。
